书香 | 刘正农《拥抱智慧》:用哲学视角解读信息化
文/ 通信产业报(网) 崔亮亮
“在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全面的覆盖和内在的渗透。对于现代化而言,信息化就是总方向、总优势、总引擎、总源泉。”——刘正农《拥抱智慧》,福建人民出版社,p3。
信息时代,人们正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和便利,生活习惯和工作流程为此而改变。但对于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如何推进信息化,可能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不过这样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因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正农新著《拥抱智慧-—信息化理念与实践》,从哲学的视角,理论结合实践,全面解析信息的本质,探索信息化路径,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本书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信息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信息化与现代化相向而行。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误,丰富的实践需要更多理性地总结和思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信息化正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刘正农的近作,可以为此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拥抱智慧》一书,所涉及的信息化问题相当宽广,密切结合我国当前信息化的实际,可读性很高。从信息化的哲学思考,到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从信息化需要明白人,到当前信息化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从信息化体制机制的研究,到海峡两岸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共建等问题,著者都以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现实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和创新思维,沿着探索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脉络展开,文思缜密、观点新颖、材料详实。在当前中国信息化领域炒作之风比较流行的环境下,著者的侃侃道来,有如一股徐徐而来的清风,相信会使很多读者有“正本清源,拨云见日”之感。
《拥抱智慧》一书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信息化哲学思考,探讨信息的本质及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二部分:信息化需要明白人,阐述正确认知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企业智慧化路径,重点讨论企业智慧化的方法。第四部分:壮大信息消费,以消费为中心分析信息化带给百姓和社会的福利。第五部分:政府信息化推进,主要研究政府推进信息化的全局观和方法论。第六部分: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全书文章沿着探索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脉络展开,文思缜密、观点新颖、材料详实,对读者探寻新知、启迪新智、开创新业都有帮助。
但最值得读者注意的一点是,本书首开信息化哲学研究之先河,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先验性,也因此书本第一部分对读者阅读提出挑战,要求读者有哲学、物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甚至量子论、宇宙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而信息是物质状态的总和,信息是物质的“意识”,信息是物质与意识之桥、信息黑洞等观点,让读者应接不暇,脑洞大开。
比如,《拥抱智慧》提出:哲学的信息是物质的反映,或者是物质相互作用的反映......信息是物质的表述,也可以说是物质的“意识”,物质除了信息没有别的表达方式,没有别的“意识”。(第57-58页)本书第63页作者总结到:“世界是物质的,也是信息的,信息是物质与意识之桥。”这样贯穿来看,读者对于信息的本质就认识得十分清晰了。尽管作者没有用到高深的数学公式,仅仅用日常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哲学的语言)就把物质、意识、信息、反映、实在等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说的明明白白。因此,笔者相信,随着《拥抱智慧》一书的出版,信息论的新分支——信息哲学将诞生。
相对来说,第三部分谈企业信息化,第四部分谈民生信息化,第五部分谈政府信息化,包罗信息化建设的三个主要领域,阅读起来相对轻松,讨论了云服务、“互联网+”、 三网融合、数字家庭、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一带一路等热点话题,切合当前信息化实际,很接地气。
如果说以上三部分是信息化的经济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和第六部分则相当于信息化的上层建筑,推进信息化的意义何在,如何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信息化顺利推进?读了这两部分,读者心中自有答案。
总之,信息化让人变得更智慧,让世界变得更智能,这就是读者从《拥抱智慧》一书中得到的启发。
- END -